报人与茶(六)浮沉煎熬是必然
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
下载APP 下载APP
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
一头大象-江南体育下载平台注册

报人与茶(六)浮沉煎熬是必然

笔下有乾坤 壶中见精神

——报人与茶的风云际会

1840年鸦片战争后,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。面对民族危亡,中国人民奋起反抗,仁人志士奔走呐喊。有些人直接拿起了武器,而报人们则挥动起如椽大笔,一篇篇振聋发聩、激昂慷慨的文章见诸报端,成为唤醒民族灵魂、沸腾爱国情怀的利器。

提笔落墨之际,茶始终是报人们的精神伴侣。作为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,茶历史源远流长,内涵博大精深,中华茶道一以贯之、传承有序。中华报人更是将茶道精神演绎得分外瑰丽,茶香不仅滋养了报人精神,他们还以茶为笔写春秋。笔下有乾坤,壶中见精神,报人的笔端汹涌澎湃的不仅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,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翘盼。

浮沉煎熬是必然

“没有浮沉的茶叶不会有味,没有浮沉的人生又何尝不是?如果有‘浮沉是必然,煎熬是必然,苦尽回甘是必然’的品茶之心,也才能品出人生的真味!”

——林清玄《在蟹眼与鱼眼间沉浮》

人们常说,茶有三次“生命”:第一次来自茶农,第二次来自制茶师,第三次来自茶艺师。

其实,这也是茶所经历的三次“磨难”。茶树,在自然中,沐风栉雨,砥砺风霜,还有杂草、病虫害的侵袭。

采下后,或晒,或揉,或摇,或碰,或炒,或焙,历经磨难,从一片树叶变成一枚茶叶。

或煮,或煎,或泡,浮浮沉沉,接受沸水的洗礼,重新丰盈饱满,鲜妍的色泽,沁人的芬芳,甘醇的滋味,茶的新生。

人生又未尝不是如此呢?

1968~1978年黄山茶林场知青经历,是成就曹景行的深厚基石

曹景行,知名媒体人,曾任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、《亚洲周刊》副总编辑、《明报》主编、《中天新闻频道》总编辑。他的一段人生经历,或许就是人生如茶的最好脚注。

1968年8月6日,上海市抽调各区各校千余名1966届初高中毕业生,从人民广场出发,乘长途汽车奔赴上海市黄山茶林场。其中,有个21岁的大龄知青,就是曹景行。

这个茶林场虽名叫“上海”,却是远在400多公里外安徽太平县(今黄山市黄山区)的大山里,是上海在安徽省的一块飞地。茶林场坐落于箬岭脚下,有座叫“雀岭”的山头,将茶林场与外界隔开。

“雀岭”,就是山高得连鸟雀都飞不过去,足见此地有多闭塞。但,这却是一块宜茶的风水宝地,是名茶黄山毛峰的核心产区,也是安置知青的理想之地。

上海市黄山茶林场的屋舍

从上海到黄山,虽不算太远,但在没有高铁、高速公路的年代,却要舟车劳顿,翻山越岭,花费两三天时间。

1968~1978年,曹景行与知青们在山里开荒种茶。虽为一介文弱书生,但他却也是“扛过木头、挑过担子、种过水稻、下过车间,冬天还要到附近的山上去砍柴,天黑以后,再扛着百十斤重的柴火一步一步走下山。不仅肚子饿得难受,浑身的汗水也会变得冰凉,但是这一切教会了一个词叫‘承受力’”。

曹景行都不抱怨。劳作之余,也总是手不释卷,历史、哲学、文学、科技……涉猎广泛。在他眼中,精神“食粮”与果腹食粮同样重要。

十载光阴,曹景行开过许多山,种过许多茶,吃过许多苦,也读过许多书。这段珍贵的人生经历,磨砺了他坚忍顽强的品格,亦是成就他成为“新W雷达”(窦文涛赞语)的深厚基石。

上海市黄山茶林场的茶园,当年曹景行就在这里开荒种茶

浮生若茶,人生的际遇亦如茶,只有历尽浮沉与煎熬,才能沁出醇厚的茶味。

曹景行的父亲——曹聚仁,一生笔耕不辍,著作宏富,编著成集者有70种。

施蛰存,不仅办刊、创作,在诗学、词学、比较文学、古籍整理、金石碑刻与文物以及外国文学翻译与研究等方面也卓有建树,著作等身。

林清玄,从17岁正式在报刊发表作品,一生写了170多本书。

“如果人生如茶,煎熬就变成了一种成就。”

来源:茶道CN

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

Baidu
map